查看原文
其他

楞伽经55:要离于群聚,离于习俗,离于睡眠,远离外道的经论、言说

慧律法师 青袍笔记 2022-11-03

凡有言谈皆无实义,用嘴巴或文字说法,实际上说不到真实之处,万不可执著于文字,误了自己!

楞伽经(二)08

https://v.qq.com/txp/iframe/player.html?vid=v07328sljxk&width=500&height=375&auto=0

《楞伽阿跋多罗宝经》慧律法师讲座

楞伽经(二)08

(在此感谢各位把视频编译成文字版的师兄!)

那么老公要度老婆,不是很难,记得守住这几个原则,第一,尽量不要跟女人讲话,老婆看起来舒服,第一点,要记住。第二点,要记得她的生日,要表达一下。第三,投其所好,看她喜欢什么,还是衣服啊,怎么样?慢慢给她好的印象,讲话不要太刺激她,要不然她会发疯,要控制一下,慢慢慢...喔,老婆现在对我印象不错了,不要常常说我要出家,我要出家...你老婆又不能接受这个事实,慢慢慢...印象好,就度得进来,有一天,你在放这个光盘啊、书啊,她就~看了书,她就能接受,你不要拜托她看,众生总是有一个自尊嘛,信佛的人都迷信,信佛的人都迷信,你书本摆着,光盘摆着,有一天,她会偷偷地看,她有尊严啦。

那么,女人要度这个男人啊,她有她的招数,只要你用女人的这个本能,柔软一点的,态度不要太硬的,不一定度得来,有的男人,他不甩你这一套的,以前在还没有结婚以前,哇!追得半死,一天没有看到她了,一天的电话,一直打,一直打,现在结婚了,十几年了,生了两个了,我现在洗澡,看都不看我一眼,我本来要进去,把它化妆漂亮一点,洗个澡出来,穿亮眼一点的,坐在客厅,睡着了,失去这个功能了,每天都习惯了嘛,这种生活已经习惯了,所以,柔软一点,退让一点,男人总是会有一点尊严,那么你这个女众,就很容易度到你老公,但是有的人,真的没办法,也不知道是哪一世有相克到,我看到她,不舒服,她看到我,也不舒服,怎么弄,都没法契合,但是呢,生了三、四个,这个就不知道要怎样解释了,啊,业力不可转,只能这样子解读,有的可以,有的不行,好,看看这个注释。

【注释】“言说别施行”:“别”,就是特别。“施行”,就是施设之举。“行”者,举也。“真实离名字”:“名字”唐译作“文字”。此句谓真实究竟之理为离于文字言说,是故行者应不著文字言说,循名取实。“分别应初业”:“分别”,为广分别。“初业”,为初发心修行道业之人。此谓:为初发心人,应广分别诸法,令其易了,易可得入。“修行示真实”:“修行”,为真实修行之人,或久远修行之人。对如是行人则示以究竟真实之道,以其机已熟故,根器已经成熟了,堪能悟入,堪当大法。譬如大雨,小树小草则溺毙,唯大树能当之,由受润泽,益发繁茂兴盛。“真实自悟处”:真实之理,乃修行者自悟之境界,诸位,只有开悟见性,能够见到真如的本性的人,才有办法讲到本地的风光,否则都是用猜的。《华严经》中所谓:“不由他教”,亦是此经所谓:“自觉圣趣”。意思就是:每一个人都有自觉自悟圣人的这个智慧。

“觉想所觉离”:能觉想以及所觉想的,统统要离,所以,“觉想”,为能觉想。“所觉”,为所觉想。义即(为):此真实之处乃能觉所觉、能想所想,悉皆远离。能觉,指能觉之心,或者是能觉之人;所觉,指所觉之理、或者是所觉之法。能想、所想也是如此:能觉所觉,能想所想之心、理、人、法,悉皆远离,方是无上正真之道。所以在座诸位喔,要契入佛的究竟义,有三个字:一、空,二、离,一、就是空,二、就是离,三、就是无,一个字,通三藏十二部经典,一、空,空无自性,二、离,离一切相,都是这样修行的,才能够成就无上正真之道。那么,我们般若心经里面,那个「无」字贯到底,空、无、离,一个字就解决了,所以,师父就说:会修行的人,就一句话嘛,色就是空。

“种种皆如幻”:“种种”,指众生之心与世间之境,以及如来所说之法门。皆如幻。以外境依心而现,而心却是如幻,故(所以)心与境皆悉如幻;这个心如幻,是指妄心,不是指真心,所以妄心与妄境,其实都是如幻啊。而如来之法门为应众生之心而现,众生心既如幻,故应之(而应则)而现之法门亦复如幻,千万不要说法有真实,法当然也不是真实啊。是故言:“种种皆如幻”。世、出世间法就是一句,种种皆如幻,诸位,皆如幻,就可以解说第一义谛,如幻,你不能说它没有,也不能说它有,离于有无,离于断常。“所说非所应,于彼为非说”:谓若所说之法,为非所应之机,则于听者反成为非说。“非说”者,不得当之说也。

【义贯】【至于种种“言说”为特“别施”设而举“行”,而正“真实”在之境,实“离”于“名”言文“字”。广“分别”说者乃为肆(适)“应初”发心我这里这个肆没有改过,你们那么那个字有没有改,我不知道,壹贰叁肆的「肆」,改成适应的「适」,为适应初发心修行道“业”之人而设,如果你们那个字还没有改,那就是打错,改成适应的「适」,胡适之的「适」。至若久远“修行”,机熟之人,则为显“示”正“真”之“实”相。而正“真实”相之境,乃修行者“自悟”自证之“处”,非他人真能示之,说:唯证相应,如人饮水冷暖自知,别人没有办法取代。所以,开悟有这么好,你为什么不悟呢,可是,无明重的众生啊,师父能同情他,却帮不了忙,没办法帮他开悟,这个人无明很重,贪嗔痴很严重,他的行为举止偏差、偏激,师父也只能同情他,但是帮不上忙,因为自觉圣智,只有自己有办法,只有自己内心的世界,肯放下的那个人才有办法,非他人真能示之。

亦非言说所能及。此真实之处乃能“觉”能“想”、“所觉”所想,悉皆远“离”,不著一切处之境界,如“此”正真实相,但“为”大根能顿入而解真实之“佛子”而“说”,若应“愚者”则须“广”以言教,因为愚痴的众生,你讲那个少许的法,他没办法契入、顿悟,没办法,而且,就重复地薰习。种种“分别”诸相。然则“种种”心,境与法门“皆”悉“如幻”,如幻的意思就是说,所有的语言、文字、佛所说的法,都是空无自性,唯有那一颗真如的心,是究竟真相。因此,万法都在开采我们那一颗涅槃妙性,万法都是这样子,你到极乐世界,也是这样子啊,明心见性,见性才成佛,哪一尊佛,不见性可以成佛的呢,所有我们今天讲这个,明本心见本性的法门,就是提前告诉你,成佛的这个究竟义。“虽”有相显“现”,然皆“无真实”之性。如来“如是种种”之言“说”,皆为“随事”应机而分“别施设”建立。若“所说”之法,“非所应”之机,则“于彼”听者反成“为非”当之“说”,是以不得不用权说也。权就是方便,注意,只要语言文字,统统叫做方便,只要语言文字,统统叫做如幻。(如对小乘心量之人,为说真实之法,则非所宜。) 这师父早就对你讲过了,所以,我们到小乘国土去,就是一种尊重,这是一种~他们的生活方式,我们也尊重,那来到大乘国土的,中国大陆,或者台湾,他也应当尊重,我们大乘的修行方式,所以,师父一直强调,大、小乘之间,应当互相尊重、赞叹,随喜功德。

【彼彼诸病人,良医随处方;如来为众生,随心应量说;妄想非境界,声闻亦非分;哀愍者所说,自觉之境界。】彼彼诸病人,那个彼彼,就是还没有成佛,只要没有成佛,他的心都有无明的粗或者细的病,意思就是说:在佛的角度里面讲,整个宇宙的众生,他的心就一定有病,有的还有严重的贪嗔痴的病,换句话说:在佛的角度里面讲,每一个众生,没有众生没有生病的,身体也许很健康,可是心它一定会有病,会有执着的病,会有法执的病,会有无明的病,见思病,尘沙的病,尘沙无明的病,或者是根本无明的病,这个病是没办法断的,因为它无形相的,吃药吃不好的,不是说,今天你这个感冒啊,咦,我们来开一帖药,回来煎一煎,喝了,感冒好了,现在都是科学的中药粉啊,很快,或者西药,这个药是没办法的,除了服用佛陀所讲的,大般若的法药,有办法救度一切众生,要不然如来为什么这么地尊贵,让无量无边的众生,如此地推崇,如此地顶礼,五体投地地佩服,是为什么?因为只有他有办法,只有他老人家,佛陀,伟大的、出世的大圣人,才能悟到生命的究竟之处,要不然九法界的众生是没办法的。

所以,彼彼诸病人,九法界,就是菩萨以下的,这些凡夫都有病。良医随处方,良医,当然就是如来了,彼彼,是指九法界啦,那么良医,当然就是指如来啦,随处方。如来为众生,为众生怎么样?随心应量说,随着众生的心的差别,应其所知之量,而为之说法。所以啊,佛陀不只是说,世间的天文地理要贯通,十法界任何一个众生的毛病,他统统要抓得准,才有办法下药,才需要三藏十二部经典。

接下来,妄想非境界,这个是指如来这个自觉圣智,不是那个外道自心妄想迷着者的境界,非境界,就是没有办法去理解,只要你内心有妄想,就不是如来的境界,就没办法契入如来,这非境界就是有妄想的人,没有办法契入如来的境界。所以,如来自觉圣智呢,不是外道自心有妄想所迷着的人,他的境界,不是这种,意思就是:不是有妄想的人的境界,而佛陀是没有妄想的人,才有办法契入佛陀的境界,就是如来自觉的圣智,内心的深处。声闻亦非分,也就是,也不是声闻的本分事,非分,这个「分」跟份量的「份」是一样的,意思就是说:因为声闻的悲心、智慧力皆不足,也不是,非分,就是没有这个能力,用今天的语言,你比较听得懂,就是没有这个能力,也不是声闻乘有这个能力,去契入如来的自觉圣智,没有办法。你就知道,成佛有多难了,连修到证到阿罗汉果都没有办法,契入佛的那种究竟的圆觉的自性,你就知道,这个修学佛道,它有多困难、多深奥。哀愍者所说,说:哀愍一切世间,为了哀愍一切世间,佛才说种种的法,所说,是什么?说佛的自证自觉的境界,哀愍一切世间,因为一切世间没办法了解,佛这么高超的境界,所以佛为了哀愍一切世间人,才说怎么样?哀愍者所说,所说就是说起自证自觉的境界,自觉之境界就是如来自证自觉之境界,说:哀愍者所说,整句的意思就是:为了哀愍一切世间人,才说如来的自证自觉的境界,为这些众生来说的。

那么,整句把它贯穿一下:说:彼彼诸病人,良医随处方;因为九法界的众生,或者是菩萨法界、声闻、缘觉,六道众生的这些法界,这些都是有病,心都有病,无明的病,烦恼的病,只是粗细不同,而如来这个良医啊,随九法界的根器不一样,开的对治心病,如来为众生,随众生的心的差别,应量说,就是应其所知之量而为之说,小根器的,不会说大法,大根器的人,不必说小法。如来的自觉圣智,不是那个外道充满着妄想的人的境界,也不是声闻能够了解,也不是他们的本分事,他们也没有这个能力,因为声闻乘没有佛的大悲心,大智慧力都不够,声闻乘悲心不够,智慧力皆不足,所以,亦非声闻乘能够了解,也不是他们的本分事,没有这个能力。所以为了哀愍一切众生,所以佛才说,如来的自证自觉之境界,也是大慈悲心的展现,虽然一切众生,还没有证到佛的这个境界咧,佛也事先说给他,慢慢地朝这个方向精进努力,人总有一个理想嘛,学佛的人最大的理想,就是修行成道,自悟、自入、自觉圣智嘛。

【注释】“彼彼诸病人”:“彼彼”,为“彼”之复数,重复其词以显其复数,犹言“彼等”。“病人”,指众生,九法界之(的)众生皆(都有)病,唯诸佛究竟无病。所以在座诸位,你看看喔,现在的人,为什么这么多的人得到忧郁症,很多人去跳楼自杀,躁郁症、忧郁症,这些莫名其妙的文明病,为什么?除了饮食、睡眠啊,最重要的就是内心那个深层的那些执着,所以长年累月睡不着,再来加上年岁大的时候,慢慢地慢慢地老化,头脑就越来越不灵光,老化也有很大的关系,因此我们要让我们的脑筋更清晰,不得种种的不必要的病,那么这个佛法就非常重要,佛法,你内心里面能够充满着智慧,每一念都是那么地善良。

诸位,善良是可以治病的,不发脾气也就很少闹胃病,嗔恨心也没有,你看,整个身体慢慢地调伏,就调伏了心,那么身体的病,它会减轻的,而且就算身体有病,他也知道这个是业报身,该受的,心也不会烦恼,所以这个心治疗好的时候,它可以承受很大的病苦,还有很大的逆境,就变成一个很健康的人,众生无法承受的,要跑去自杀的,可是在一个学佛的人来看,这没什么大不了的啊,你一定要记住,学佛的人就是要把不幸转成般若智慧,任何不幸的事情,变成一种可贵的经验,能够转,能够转动,可是众生没办法,碰到家庭不幸的话,种种的这些生老病死,一下子无法承受,人都快发疯了,你无法承受了,这个人好好的,怎么突然这样子,没多久,死了,哭得死去活来,他会活过来吗?不会,那么因此啊,我们拥有一颗善良的心,我们拥有一颗般若的心,这个万病就尽除,这身体的小小的病,其实没有什么,但是那个内心里面那一颗无明烦恼,这个是大病,因此,医生只能医假病,佛陀医的是真正的病,你体会得出来吗?世间人,你感冒啊、头痛啊、高血压,医生医的,都是假病,而佛陀能医的是,佛陀医的是真正的病,真正的病,不在身体啊,真正的病,在心,真正的病,是在心啊。

“良医随处方”:“良医”,是指如来,以如来能治众生一切身心之病。“随处方”,为随众生之病而开与处方。“随心应量说”:谓如来随众生心之差别,且应其所知之量而为之说法。“妄想非境界,声闻亦非分”:谓如来以自觉圣智,应众生之根机器量,而建立种种法门,分别成就一切众生,如是悲心,如是方便,如是智力,绝非外道为自心妄想所迷者之境界,亦非声闻乘能了之分,以其悲心与智力皆不足故;所以诸位喔,悲心跟智力就是成佛的两大支柱,因此,悲心就是天下无不可原谅的众生,能原谅,同时要把他救拔,但是有很多的众生的业力太重了,不是你有办法用悲心的,你这个悲心不能让它拖下去,这个悲心不能滥,滥慈悲,那不行,悲心的背后,要加上智慧的力道,所以你的慈悲里面,充满着智慧,你的智慧里面,又充满着慈悲,两者,缺一不行,没有智慧的慈悲,叫做滥,会引来很大的后遗症,我这个人很慈悲,太慈悲了,引来一大堆的后遗症,没有智慧处理这件事情,太慈悲了,那么,可是智慧力不够也不行,那么,如果你有大智慧,却不够慈悲,当然有大智慧的人,就不会这样子的啦,就是你要有一些智慧,可是呢,不够悲心,走,我们去度众生,嗯,任他们自生自灭啊,这跟我们也没什么关系啊,人家师父说有时候,要学自私一点,我的意思,不是这样的喔,我的意思是能度的,还是要度呢,是说:你没办法改变你老公,或者你老婆,改变你的儿女这个时候,要学自私一点,就是要对自己好一点,不要受他影响,继续学佛,是这个意思呢,但是你能救的,你还是要去救他,所以,这个悲心跟智慧力,要继续地培养。而发大乘心,久远修行之菩萨,乃能得其少分。

“哀愍者所说,自觉之境界”:此为哀愍一切世间之如来,所说其自证自觉之境界。所以诸位,没有大悟见性,佛所讲的圆顿大教,他是说不出所以然的,因为他们没有本地的风光,也没有见到真如的自性,他所体悟的,都是用猜的,在语言文字,听起来很像,可是,就少了那么味道,就是没有开悟的味道,没有真如的味道,那不像是悟道,悟道,他就当然讲本地风光,随手拈来的,看书,不看书,他都是本地风光,有那个味道,味道,有那个味道就差很多了,差很多。

【义贯】“彼”等众生有如“诸病人”,而如来犹如“良医随”其病症而开予种种“处方”。如是,“如来为”一切“众生”,“随”其“心”之差别,“应”其器“量”之大小而为“说”法。此以大悲为本,大智慧为用,随机应量建立施设之境界,“非”为自心“妄想”所迷之(的)凡外凡就是凡夫,外就是外道,的“境界”所能及,小乘的声闻也不是他的本分事,(小乘“声闻亦非”其“分”。)非其分,就是没有这能力、能耐,去理解佛的自觉圣智。此为“哀愍”一切世间“者”之“所说”,是为了同情一切世间,让他知道,究竟义的,如来自证“自觉之境界”。我们今天很有福报啦,很有福报,能够怎么样?哇!能够,虽然还没有到佛的境界,可是能够理解说:喔,原来佛是离一切相,离一切法,离一切知,离一切见,离一切生灭,喔,知道,至少知道这一些。

【复次大慧,若菩萨摩诃萨,欲知自心现量,摄受及摄受者妄想境界,当离群聚、习俗、睡眠,初、中、后夜,常自觉悟,修行方便;当离恶见经论、言说,及诸声闻缘觉乘相,当通达自心现妄想之相。】

这一段,想要修这个圆顿大教的,这一段非常非常的重要,看起来很平常,但是却是重点。复次大慧,如果菩萨摩诃萨,如果有菩萨、大菩萨呢,怎么样?想要知道,准备要修行,体证自心从现量境界,怎么做呢?摄受,就是能摄取的心,以及摄受者,就是所取的境啊,妄想境界,因为它太简化了,就是皆自心所现的妄想境界,它这里少了好几个字,所以看不懂,就是说能取心的摄受,所取境的摄受者,都是自心所现的妄想境界,那就这一句这样看就看得懂了,因为它少了好多的字,所以就看不懂,为什么?突然会冒出妄想境界呢?所以说,能取心的摄受,以及怎么样?所取境的所摄受者,都是自心妄想,自心所现的妄想境界。

接下来,可是非常重要,这个讲的,统统是普遍性,大家一语就中箭了,每一个人都有这些毛病,你要修行,这些一定要避免,为什么讲很重要,这些统统是众生的毛病啊,一语就道破了,虽然才几个字,统统是。看一下:佛意思就是说:应当让你的身心,静一静,观照观照一下,怎么做呢?当离群聚,为什么群聚呢?这个群聚就是讲一些没有意义的话,儒家讲,群聚终日,怎么样?言不及义,言不及义,就是讲哪一些没有意义的话,人很多,大家聚一聚啊,人我是非啊,嘻嘻哈哈,心情散乱啊,群聚,就是这些都没有悟道,这些散乱心,就是很浪费你的时间的意思,这句话的意思,群聚,就是浪费你的时间,讲一些没有意义的话这样,讲不完,众生,就是四个字,没完没了,他就是讲不完啊,阿婆讲不够,阿公讲来凑,一直讲,一直掺和、一直掺和......后宫甄嬛传讲不完,讲到慈禧来,讲不完,一直搞、一直搞......没有意义啰,所以远离群聚,当离群聚。

那个「离」要继续下去喔,不但离群聚呢,还要离习俗,这个习俗就是没有意义的文化传承,这些习俗,世间的习俗,没有任何的意义,不能启动你的觉性。诸位,这个还不能讲得太过敏喔,这个讲得太过敏了,哪一些不同意见跟我们看法的人,会群起攻击我们,你慢慢地体悟,你说,哎呀,我们这些种种的文化,种种的习俗,它的意义是什么?没有任何的意义啊!诸位,离于这些种种的习俗,这些习俗不能启动你的觉性,这些习俗有什么意义,没有意义啊。举个例子,像我妈妈,从小到大,常常拜拜,常常要去拜拜,常常掷杯筊,我们住的那个兰州街,那个环境,它就是这样,一碰到什么王爷公,什么妈祖婆,就一直拜这样就对了,对了,天公生日也拜啦,每天~常常拜,常常拜,常常拜啦,拜那个有什么意义,什么库君啦,拜地基主啦,不知道你们拜不拜?我不知道啦,一整天都在搞这个啊,到了我出家以来,以后呢,我妈妈年岁也大了,出家以来,她说:嗯,益谦啊,我们从今天不要拜好了,她讲益谦,益谦就是我啰,我们不要拜了,就是不要再拜了,这个没有正信啦,嗯,不愧是师妈,逢人就说,嗯,这个没有正信,天生我材必有用,也知道这个没有正信喔,嗯,不错,不错,你看,薰习久了,连我妈妈都分得清楚,这个不是很正信,所以,这些习俗要避免。

还有的习俗实在是很奇怪,有一个习俗是什么,要结婚的时候,要结婚喔,对吧,要结婚,老公要背着,用那个椅子背起来,要可以坐,那老婆坐着,方向是相反的方向,背着,老公要背着老婆,要过这一座山,到过那一座山,我看到那一幕说:嗯,像我这样,就不用娶老婆了,这怎么有办法,如果我娶到一个一百多斤的,嗯,应该是她背我才对啊,我怎么背得动她,我老婆一百多斤,我怎么有办法呢,还要翻山,还要越岭,啊,我的妈,这怎么有办法呢,这个是习俗,什么意义呢?喔,那这个习俗,好像没有什么特殊意义。有的人的习俗,一结婚以后,庆祝十四天,庆祝十四天哪,两个星期啊,意义不晓得是什么,不知道啊,那结婚就结婚,为什么要庆祝那么久咧,所以很多的习俗,也不知道应该怎么讲啦,没有特殊的意义啦。

睡眠,是离于睡眠,还要离喔,意思就是:不要睡太久喔,意思就是:睡眠要克制一下,够用就好,不能睡得像死人。那我们每天要死一次,知道吗?我们每天要死一次,我们每天死一次,就是睡眠,睡下去的时候,像死人一样,有的人,你看,来讲堂,化妆去了漂漂亮亮,我跟你讲,她如果是在睡觉的那个姿势,你最好不要去看到,你会着青惊啊(台语:吓一跳),会被吓一跳,真的,那睡眠姿势喔,把它录音、录影去了,问说:这是什么人,这个就是我咧,阿~弥~陀~佛,所以这个睡眠啊,每天我们要死一次,一定要睡到很熟,很熟,睡眠是粗重的烦恼,睡眠太重有什么不好呢?念阿弥陀佛,阿弥陀佛...你期盼着什么?期盼临命终,阿弥陀佛来接引,阿弥陀佛,阿弥陀佛......佛祖一现前,刚好你睡着了,佛祖刚好现前,要接你去了,刚好睡着了。

接下来,初、中、后夜,常自觉悟,修行方便;种种的方便,这个方便就是所谓的法门。所以,这里很重要,要离群聚,不要每天一大堆人聚在一起,群聚终日呢,怎么样?言不及义,没有任何的意义,离于习俗啊,要离于,怎么样?睡眠,没有意义的睡眠,初夜、中夜、后夜,常自觉悟,这种精进不懈,修行方便,修行种种的法门,方便破除无明。以下的更重要,当离恶见经论,喔,这个恶见就是外道的恶知见,外道的恶见,不外是有见、无见、断见、常见,为什么要离,这个一进去啊,诸位,就像斧头啊,砍掉你的菩提树,连根砍掉,为什么宁可百年不开悟啊,不可以一日走错路,这个恶见,完全断众生的慧命,在一刹那之间,诸位,恶见犹如斧头,你们看过,这个经典写的,恶见犹如斧头,断菩提树根,连根都砍掉,叫你,不要敬佛,不要敬法,不要敬僧,这个是恶知见啊,因为你的心本身就有三宝的,叫你不要发菩提心,什么极乐世界,这统统是造假,讲来讲去都是恶知见,这当离外道的恶见,经书就是,经论就是经书,这些外道的恶见,有见、无见、断见、常见,经论都不能碰,除非你有这个能力,有时候,外道讲了一些道理,你没有能力分别的时候,嗯,这一本书,真的也写得不错啊,就像有一个,中国大陆有一个比丘尼,她看了一本书啊,我们不讲谁,她就,嗯,这本书写得不错,那个人写的书,我当然很清楚了,要不然怎么,沉默比较没有事啊,因缘不具足,还不能讲得太明白。

言说,还有外道所宣扬的言说,因为,为什么要远离外道的经论,远离外道的言说,因为外道坏菩提正见,菩提的正觉之因,诸位,这个因一断掉,不可能有成佛,外道,之所以要远离外道的经论跟言说,重点在哪里?重点在外道坏佛的菩提正觉之因,这个种子断掉,那你怎么能成佛?还有一种,要离发心不够大的,大悲力、大智力都不够的。及,当然是也要远离,及离于诸小乘人,声闻缘觉乘相,这个还是要离,所以那个「离」字啊,从头贯到尾,离于群聚,离于习俗,要离于睡眠,初、中、后夜,常正觉悟,修行种种的方便法门,也应当远离,怎么样见经论,也应当远离外道所宣说的法,它的言说,统统不能听,还有离于小乘人,声闻缘觉乘,因为没有大悲力、没有大智力。最后一个,依佛所说的法,当能,当,就是一定能够,当能通达,就是自己自证自悟了,一定能够通达,一定能够觉悟,自心所现的妄想之相,因为佛是过来人嘛,欲知山上路,须问过来人,所以依佛所说的法,当能通达觉悟自心所现妄想之相。

整句,我把它贯串一下:说:复次大慧,再一次告诉大慧,如果菩萨摩诃萨,想要知道,观照自己的心量,所现的种种妄想的境界,怎么样?你一定要了解,一定要了悟,能摄取的心,能摄受心,就是能取心,以及所摄受的境界,摄受者,就是所摄受的,前面是,摄受就是能摄受,后面这个摄受者,就是所摄受,所以加一个,这个底下一个摄,加一个「所」,那就更清楚,摄受者,就是能摄受,能取之心,所摄受者,就是所取的境,所以前面是,摄受是心,摄受者是境,能取之心,所取之境,都是自心所现的妄想境界,我们应当让身心静一静,如何能让身心静一静呢?当离群聚,讲一些言不及义的事,应当离于种种不合时宜,不能启动觉性的习俗,完全没有意义的习俗要远离,不要浪费时间,同时,要远离这个睡眠,太粗重的睡眠,是粗重的无明,睡眠要减少,初、中、后夜,常自觉悟,修行种种方便法门,同时应当远离外道的恶知恶见的经书经论,同时外道所宣扬的言说道理,因为坏了佛所讲的菩提正觉之因,千万不能去听闻,同时也要离于大悲力、大智力都不够的,诸声闻缘觉乘相,只要依佛所说的法,当能通达觉悟自心所现的妄想之相。那么整段贯串解释以后啊,再三,大家都明了了,明了,再来看这个注释,就很容易理解。

【注释】“若菩萨摩诃萨欲知自心现量,摄受及摄受者妄想境界”:前言真实者唯佛之境界,凡外邪小非分,大乘根熟菩萨得其少分,故能进而修习,入佛境界。“自心现量”者,即(也就是)自心藏海所现之境。“量”者,凡能称量、见、闻、觉、知之一切法相,皆名为量。“摄受及摄受者”,即(也就是)能摄受以及所摄受者,亦即(也就是)能取与所取,能取者为心,所取者为境。全句言(整句是决思是说):若(如果)菩萨摩诃萨欲了知自心藏海所现之一切境量中之能取所取,皆为自心藏海识浪妄想所现之境界。此句唐译作:“菩萨摩诃萨若欲了知能取所取分别境界,皆是自心之所现者。”

“当离群聚、习俗、睡眠”:“群聚、习俗”者,愦闹也。儒者所言:“群居终日,言不及义”者,此也。是故三五成群,率多杂语。率多,就是众多的杂语,讲哪一些没有意义的话,浪费时间,浪费生命,现在,两种情形尽量减少,一、电话,二、E-mail讲来讲去,讲来讲去...说众生啊,有一个人写信来要求师父,要做什么?要做视讯,想跟师父做一个好朋友,什么?我有那个时间整天坐在哪里,跟你视讯吗?有那个时间吗?视讯,我是没有做过视讯,就是你在这边,那边,远在天边,都可以看到视讯嘛!我要这么多时间吗?没有那么多时间的。习俗者,比如说年节、婚丧、喜庆、乃至生日等,这个是中国人最喜欢的啦,年节,哇!农历年又到了,还要放鞭炮,还要拜拜啊,然后,聚一聚啊。婚丧,喔,每天都奔波在这个婚丧,所以就有的人讲说,慧律法师啊,我们两个要结婚了,要请你来这个,主婚,什么?还要请我做证婚人。有一次啊,我到了日月潭光华岛,小小的岛,里面有一个月下老人,我跟他合掌,我跟他讲,月下老人啊,你这样牵猪哥(台语:媒介鸳鸯),不好啊,这牵男的、女的,两个这样这样,有那个男女,这个不好,好好地修行,结果一拜,没多久,921大地震统统倒,去哪里看,咦,月下老人呢,说:都倒光了,哇!不堪一拜。

再来,我到瑞士喔,什么,去坐那个什么,喔,缆车,喔,去瑞士回来,经过没多久,那个缆车掉下去,死七十几个,喔。再来,去香港大屿山,去坐那个缆车,哇!这个缆车这么高,喔,这个大概有一百层楼,我看到那个海,喔,这个掉下去这么来得及呢,咦,回来以后没多久,真的掉下一个缆车,嗯,怎么会这样子。然后呢,我有一天,到某一个地方去买那个,这个刀削面,去买那个刀削面,买了那个面以后,下次再去看,刀削面倒了,这我就不知道带了什么运,被我逼倒了,每个倒就对了,哇!很奇怪了,婚丧喜庆,乃至于生日。如是愦闹之处皆为掉散之源,令心动荡不静,种种虚妄相现,遮障真智本明;故(所以)修真实行者,必须先当远离如是外虚妄境;你看,佛多么地聪明,他知道你还没有达到究竟义,不能把放荡当作是解脱自在啊,这个以解作证是最糟糕的修行人,师父已经讲过了,把那个放荡习气,当作我已经得大自在了,完全不拘细节,佛讲的戒律也不管,喔,这个是不行的。离外虚妄,方能渐了自心内虚妄相;如是内外妄相既了,即得见真,故如来首以此劝修。又,当离睡眠者,以睡眠为昏沉之至,盖睡眠的时候,除了一息之外,犹如死人,其心之不明,至于极点,毫无自主力,完全随业水飘荡,平添诸业,是故修真实行者必须离于凡夫五欲中之睡眠,方能渐得一心澄明,时时觉悟,无有忘失。

台湾有一个师姐跟我讲,师父,我讲到这个睡眠,我很难过,我说:为什么?我一天啊,我说:你一天睡多久,五个小时,她说:不对,我说:六个小时,不对,七个小时,不对,八,不对,什么?睡八个小时,她说:不是,我一天一定要睡十一个小时,嗯,十一个小时,就半天没了,以前人家跟我讲,我八点睡,八点起床,也不算什么,八点去睡,八点起床,刚好睡十二个小时,喔,一天睡十二个小时,太严重了,师父呢,很少超过三点半醒过来的,一定是三点就醒过来,不管我有多累,大部分,譬如说:我们十点、十一、二点,最慢十一点休息,师父很少很少超过三点、三点半醒过来的,很少,自然它就醒过来,变成身体一个时钟了,所以师父的睡眠可以说是非常地少。

“初、中、后夜”:即(也就是)初夜分、中夜分、后夜分。印度习俗分一日为六时,印度分一日为六时,就是初日分、中日分、后日分,初夜分、中夜分、后夜分。也就是即(也就是)昼三时,夜三时。所以它的一个时就是四个小时,我们现在就是四个小时,四六,二十四嘛。“修行方便”:所谓“方便”者,即(就)是法门。以一切门皆为出入方便而设,故(所以)称法门为方便,以其为学法者之门径也。又,此所谓方便者,即(也就是)本经佛所教授之尽舍一切凡外邪小之法,唯心直进,念念不舍是也。

“当离恶见经论言说,及诸声闻缘觉乘相”:“恶见”,指外道之邪恶之见。“恶见经论”为外道宣扬恶见之论典;“言说”,为宣扬此等恶见之人所作之言说议论。外道之恶见不外有见、无见、断见、常见四者。此四者,坏菩提正觉之因,故名为恶。于上面,佛初劝“离群聚、习俗、睡眠”,为劝离凡夫所行境界;此复劝“离恶见经论、言说”,为劝离于外道所行境界。接着又劝离于“诸声闻缘觉乘相”,为劝离于小乘人所行境界。至此,凡夫、外道、小乘之境界皆一一劝离。所谓离诸声闻缘觉乘相者,为不以其所修所证者为目的也,一心一意以大乘为意,离于凡、外者,亦复如是。所以,师父说:大乘,不但是佛说,还是佛的究竟说,你看,在这里,就更证明师父讲的是正确的,连二乘都要离,师父再重复地强调,大乘不但是佛说,还是佛的究竟说,一点都不可动摇。

“当通达自心现妄想之相”:亦即(也就是),若如是依佛言修行,当能通达自心所现妄想之相。“通达”,即觉悟、彻见、了达。

【义贯】“复次,大慧,若菩萨摩诃萨欲”了“知自心”藏海所“现”境“量”中之能“摄受”之心以“及”所“摄受”之法,此等皆纯是自心藏海中识浪“妄想”所现之“境界”,本无实体,唯一真精。菩萨摩诃萨若欲了如是虚妄而显真实者,首“当离”于凡夫“群聚、不要终日讲一些无意义的话,“习俗”愦闹之境界,以除掉散,诸位,它这个是两个名词,雄雄(突然)看还看不懂,还什么掉散呢,还掉在空中的扇子吗?不是这个意思啊,掉,是指掉举,散,是指散乱,这个掉、散,掉举、还有散乱,一下子看,还反应不过来。如是方得离于外在一切虚妄境界。亦当离于“睡眠”,以除昏沉,及内在一切虚妄境界;“初、中、后夜”日夜精勤,你看看,世尊告诉你,不得以解作证,还是要精进,我们涅槃妙性,虽然本性具足,就是要日夜精勤,就是要精进啊。“常自”明“觉”彻“悟”以现量的智慧,“修”如实“行”之“方便”善巧,观察了悟藏识。其次,更“当离”于外道邪“恶见”解之“经论”及其种种“言说”,以避免徒滋纷扰,而得离于邪见,不为邪见之所污染:“及”离于“诸声闻缘觉乘”所行之“相”,如是即得不落于小乘境界;如是离凡、离邪、离小之种种虚妄境界,修行方便,即“当”入于大乘,而“通”彻了“达自心”藏海所“现妄想之相”(即(就是)前面所言的藏识海浪相),那你就知道,为什么要离一切相,你有相,你就会执着,了相本来就幻,那就没有东西可以执着,那么佛法就单刀直入,就解决了。原无实体,唯一真精。这个真精就是真心,就是本性。

【诠论】此段经文当中所说的:“若菩萨摩诃萨欲知自心现量,摄受及摄受者,当离群聚、习俗、睡眠、初、中、后夜,常自觉悟,修行方便。”就是一定要精进,此(这个)与跟《圆觉经》所言(说)的很相近:“善男子,彼新学菩萨及末世众生,欲求如来净圆觉心,应当正念远离诸幻,先依如来奢摩他行,坚持禁戒,安处徒众,宴坐静室,恒作是念……。”恒作是念,就是如实地观照,一切诸法都是幻。达摩祖师对二祖慧可大师最初的教示也是如此:“外息诸缘,内心无喘,诸位,注意这个喘,就是浮动的意思,浮动。外息诸缘,因为缘起本来就是空,不可得,内心无喘,内心也不浮动,也不会因为外在的境界,因为外在境界本来就空,是你妄动,内心没有任何的妄动,没有任何的浮动。

【心如墙壁】,心如墙壁,就是心坚定,如如不动的意思,心如墙壁不可动摇的意思。【可以入道。”】这个就可以入真如实相的佛道,如果内心一直浮动,不懂得如如不动,不取于相的道理,那么,【冀真修者,】如果你想要真实的修行,皆当如是乎! 那么,如果还一直浮动,就表示你不是真实的修行,因此没有如如不动,不取于相,那么,不是真修行人,因此,修行人啊,应当用佛性,涅槃的妙性修行,于顺境、逆境,一切的言说、语言,都能看得开,放得下,否则一动念,自己的个性又起来了,所以,修行不能用个性,要用佛性修行,个性一定要改掉、除掉,个性是幼稚的,无量劫来的一种不好的习气,佛性是慈悲喜舍,大般若妙用,所以要用佛性修行,要抛弃个人的个性,就是这个道理。(未完)

慧律法师《楞伽经》(一)01-47目录链接

楞伽经47:休想从善知识这里得到你内心里面的自性,自性要自悟要自度

楞伽经 48:到大悟见性那一天,所有的时空统统完全静止

楞伽经 49:饮食跟睡眠是一种业力,也是一种习气;破除无明须先破除这个睡眠

楞伽经50:学佛最了不起的就是认识自己,把自己的内心的妄动看得很清楚

楞伽经51:执着是一种观念一种影子都没有意义,没有开悟的人生都在追逐影子

楞伽经52:什么都往好处去想,你八识田中落下去的种子就会是善的

楞伽经53:争论是你在跟自己的无明对话而已,赢输也只是个观念而已

楞伽经54:刻薄的语言是很损德行跟福报的,嘴尖舌利那个坏习惯就一定要改

历史文章阅选读二(点击标题观看)

历史文章阅选读三(点击标题观看)

近期的连载目录链接

慧律法师楞严经讲座目录(全)

慧律法师《圆觉经》讲座 目录
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